在政治与学术之间陈承泽学行述论
提起清末民初的陈承泽,恐怕现在很多人还很陌生,抑或语焉不详。但事实上,陈氏可以说是转型之际的一个重要人物。早年留日的知识背景,使其具备了政治、法律等学科的知识结构,得以利用自身优势介绍西方“宪政”知识,围绕清末民初之多变时局、国家建设等问题多有品评,建言献策;他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参与中华学艺社的创建与早期发展,在《学艺》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其《国文法草创》一书问世后曾引起极大反响,并一版再版,影响至今,也由此确定了其在语法学界的重要地位。只可惜陈承泽英年早逝,坊间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著述甚少,其事功遂不为后人所知(1)学界关于陈承泽的研究成果极少。岳秀坤《“说难”不是胡愈之:兼议被遗忘的陈承泽》(《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一文通过考证指出,“说难”应是陈承泽的笔名,并对陈之生平事迹予以扼要介绍。其他相关论著中或多或少提及陈承泽,但大多聚焦于他的《国文法草创》,如马松亭《汉语语法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林玉山《中国语法思想史》(语文出版社,2012年版)等。。本文利用相关原始资料,择其要者进行梳理,以彰显一代学人之伟绩。
一
陈承泽(1885—1922),字慎侯,号说难、洗心,福建省闽县(今属闽侯县)人。1904 年自费赴日留学,1906—1909 年间就读于明治大学(2)佚名:《清末各省官、自费留日学生姓名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第88页。一说陈承泽在早稻田大学求学,参见陈孟端《商务编辑、〈国文法草创〉著者陈承泽》,《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4-205页。,“习法政,兼治哲理”,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前后毕业回国。武昌起义爆发时,福建同盟会支部设有总务、文书、交际、财政、交通、庶务、军务、执法、侦探等部,陈承泽任职于文书部。1911年11月12日福建军政府成立,孙道仁为都督,陈承泽为秘书。军政府下设参事会,陈承泽等10人出任参事员。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际,根据《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参议院由每省都督府选派3人为参议员,其中福建方面推选了潘祖彝、林森、陈承泽,后陈坚请辞职,改由张继代之(3)《纪事:闽都督为参议员陈承泽辞职公选张继接代呈》,《临时政府公报》,第32号。。
之后,陈承泽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员,主持法制、经济书籍的编审工作。任职期间,他参与编、译、审校了多部书籍,为清末民初国人了解西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陈承泽获得商务领导层张元济、高梦旦的赏识,成为其倚重的得力助手、“智囊团”成员。茅盾的回忆录中留下了对这位商务同事的最初印象:“在我刚到国文部那一天,他曾和我打招呼。但他的福建口音很浓重,我不懂,有点腼腆;他笑了笑,摸出个名片给我,上面印的是‘陈承泽慎侯’。后来,我知道他是清朝举人,曾留学日本,学法制、经济、哲学,参加辛亥革命,曾任福建省都督府秘书长,国会议员,又被推为福建省代表,到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此后即进了商务印书馆,主持法制经济书籍的编审工作。”(4)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2页。张元济在其个人日记中也曾述及陈承泽在商务的点点滴滴。
陈承泽极力为商务延揽新式人才。1915年,陈启修、王兆荣、吴永权、郑贞文、周昌寿等47位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发起成立学术社团——丙辰学社(中华学艺社前身),以“研究真理、昌明学术、交换智识”为宗旨(5)《丙辰学社社章》,《学艺》,1917年第1卷第2期。。陈承泽加入其间,成为该社的早期社员。正是由他穿针引线,一大批丙辰社员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早在1913年,经陈承泽介绍,郑贞文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高梦旦在上海初次见面,陈、郑、高三人均是福建人,其中郑、高又都来自福建长乐。之后不久,受商务印书馆委托,在日本的郑贞文约集同窗编写了《综合英汉大辞典》(6)该书于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黄士复、江铁为主编,王云五、何崧龄、陈承泽等参与修订。。1918年,郑贞文毕业后应聘入馆,成为理化部的一名编辑(7)郑贞文:《我所知道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01页。。据《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人员名册》所示,郑贞文的入馆时间是1918年7月2日。张元济在1918年5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日本留学理科郑君贞文,汉文极佳。与梦商,拟俟伊来沪时约与面谈,再定聘用否。”(8)张元济:《张元济日记》(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27页。6月12日的日记中再次提及,“与梦商定,聘用郑贞文,月薪百五十元”(9)张元济:《张元济日记》(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38页。。郑贞文能得到150元的工资,除了本人留学生的身份外,或许与同乡陈承泽、高梦旦的推荐密不可分。郑贞文入职后,又陆续介绍一大批留日学生到馆任职,如周昌寿、杨端六、何公敢、江铁等。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网址: http://www.xsykzz.cn/qikandaodu/2021/042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