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民族性国际性当代性的创作思考第四届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是北京大学直属二级学院,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创作和表演的高等教学科研机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致力加强歌剧研究、创作与实践,目前已经是国内歌剧研究创作、表演与人才培养研发基地。2019年11月28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歌剧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拉开帷幕。自2016年首届北大歌剧论坛成功举办以来,便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本届北大歌剧论坛继续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主办,有将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艺术家出席。
本次论坛主题是“歌剧在当代和现代”,针对当前国内歌剧的创作在国际全球化统一的文化语境下,如何跟当代国际接轨,如何在中国歌剧保持民族化的创作中实现当代性与国际性的统一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分别安排28日-29日两天的议程内容,28日下午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教授作了本次论坛的发言,金曼教授说“不做文化的跟风者,要做中国歌剧新思想的策源地,不做潮流的盲从者,要做坚守歌剧艺术品种的卫道士……”,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监王洪波、厦门大学满新颖教授、著名词作家韩伟、著名词作家王晓岭、著名编剧任卫新等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立场为中国歌剧创作献言献策,论坛发言精彩不断。笔者有幸参与本次学术论坛,下面分别对本次论坛各位专家的学术发言与相关成果进行归纳与综述。
一、“现代性与当代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指引下,中国歌剧如何提升自身的原创力在民族的、国际的、当代的三者有机统一发展中重新定位及探究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届北大歌剧论坛正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文化环境中重新审视中国歌剧的文化自觉意识,围绕中国歌剧与国际先锋派、创演现状、歌剧学派等方面共同探讨在中国歌剧民族化、国际化、当代化的架构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作了题为《20世纪以来现当代歌剧发展的特点及相关启示》的学术报告。杨教授从时空的发展角度对20世纪以来西方歌剧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国际歌剧保留剧目呈现的稳定固化的状态、现代音乐语言对于歌剧创作音乐面貌带来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杨教授认为,中国歌剧在现代音乐思潮的引领下,应该在国际歌剧发展的语境中针对本土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行合理化探索。国际上“印象派”“无调性歌剧”“新古典主义歌剧”等不同风格作品的出现都说明现代音乐元素的探索给歌剧创作带来全新的风格变化。杨教授谈到,20世纪以后歌剧的发展特点集中表现在对传统剧目出现稳定的固化状态,歌剧是“博物馆类型”的艺术,那些能够长期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大多是经典的保留剧目。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蒋一民教授作了《建立“新传统”——关于本次论坛的宗旨和说明》的学术发言。蒋教授认为,歌剧“新传统”就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广纳海川的思想下吸收世界歌剧的先进技术与表现手段。要在传统中去吸收、继承,更要在当今国际歌剧的发展视野中批判地吸收一切先进的手段和技术,这样才能融入到世界歌剧发展的主流中去。蒋教授认为歌剧不仅是专业的,也是人民的,要多吸纳青年一代歌剧研究者和关系歌剧新生力量的发展;近年中国歌剧也出现了“歌剧戏曲化”的创作势头,值得关注。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在《歌剧观赏的专家视角与消费者视角》的发言中谈到歌剧的观赏存在专家与消费者的不同视角差异问题。一部歌剧的创作从专家的创作角度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技巧和艺术的水准,而消费者可能更多关注这部歌剧是否好看、喜欢。可见,当代中国歌剧的创作也应该多考量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更要从中国市场和中国观众的角度来把握审视中国歌剧的创作权衡点。
厦门大学满新颖教授作了《在兼容并蓄中追求中国歌剧的现代性——中国歌剧如何反思新旧“三化”中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学术报告,满教授首先对近年中国歌剧展演舞台上涌现的一批新题材创作歌剧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满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歌剧舞台上真正出彩的作品很少,尽管有些作品是获奖剧目,但是在音乐创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国歌剧的创作不应该只有板腔体和主题贯穿的创作思路,也不只是把某地民歌片段或者相关曲调拿来进行创编就是解决了民族化的问题。中国歌剧的创作思路应该更开阔一些,他批评到有些歌剧音乐创作甚至把“希望的田野上”这样的曲调直接挪用到歌剧音乐语言的创作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其次,满教授认为中国歌剧必须考虑到歌剧票房的问题,要让中国的观众自愿买票观看,思考如何在具有吸引人的文化特色创作中去寻找创作思路,只有在“多元并存、兼收并蓄”的理性和不断反思中才能有突破和发展,对于如何“解决中国民族文化吸引力”的问题也必须在当代“民族化、国际化、时代化”中去探索。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网址: http://www.xsykzz.cn/qikandaodu/2021/0307/476.html
上一篇:评朱熹文学思想研究李士金生平著述简评十一
下一篇:望见樊祖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