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事科学》学术月刊公开出版发布会在京
2018年7月31日,“《中国人事科学》学术月刊公开出版发布会暨人事科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事科学》编委会主任余兴安主持,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围绕人事科学的研究状况、概念体系、逻辑架构、基本问题、研究范式及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探讨,并对办好《中国人事科学》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原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对人事科学研究在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一个好的学术平台对学科发展和改革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中国人事科学》的创刊发行,为新时代深化人事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阵地。刊物应着眼于制度改革和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事科学》总编辑李建忠介绍了刊物创办和建设情况。他说,《中国人事科学》的创刊,既是振兴我国人事科学研究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服务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中国人事科学》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为目标,主要刊载公共人事管理、人才资源开发、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总经理、《中国人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张斌表示,为了贯彻好部领导的指示,保障这份期刊高质量出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领导高度重视。集团办公会明确,由出版集团期刊中心牵头,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对接做好联合出刊工作,还制定了内部流程管理办法,保证杂志实现又好又快出版。
余兴安院长做了会议总结,他说,到会的专家都是顶尖学者和领域权威,对刊物的定位、栏目设置、编务工作、风格特色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中国人事科学》作为专业理论刊物,以实现中国人事科学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为目标,推动本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明学理之源,究法理之本,识事理之常,探寻人事工作规律,促进人事科学理论体系建设,振兴中国人事管理。
2018年7月31日,“《中国人事科学》学术月刊公开出版发布会暨人事科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事科学》编委会主任余兴安主持,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人事科学的研究状况、概念体系、逻辑架构、基本问题、研究范式及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探讨,并对办好《中国人事科学》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原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对人事科学研究在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一个好的学术平台对学科发展和改革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中国人事科学》的创刊发行,为新时代深化人事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阵地。刊物应着眼于制度改革和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事科学》总编辑李建忠介绍了刊物创办和建设情况。他说,《中国人事科学》的创刊,既是振兴我国人事科学研究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服务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中国人事科学》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为目标,主要刊载公共人事管理、人才资源开发、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总经理、《中国人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张斌表示,为了贯彻好部领导的指示,保障这份期刊高质量出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领导高度重视。集团办公会明确,由出版集团期刊中心牵头,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对接做好联合出刊工作,还制定了内部流程管理办法,保证杂志实现又好又快出版。余兴安院长做了会议总结,他说,到会的专家都是顶尖学者和领域权威,对刊物的定位、栏目设置、编务工作、风格特色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中国人事科学》作为专业理论刊物,以实现中国人事科学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为目标,推动本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明学理之源,究法理之本,识事理之常,探寻人事工作规律,促进人事科学理论体系建设,振兴中国人事管理。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网址: http://www.xsykzz.cn/qikandaodu/2020/1008/344.html
上一篇:China探源
下一篇: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变迁的理论视角与解释框架